魏这个国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,特别是在隋唐之前,几乎每当一个魏灭亡,另一个魏就会崛起。最早的魏,大家都很熟悉,那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。然而,魏的历史更早可以追溯到周成王时期,他曾封一个叫魏的诸侯国。这个魏很远,属于姬姓,位于今天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市芮城县万盈配资,地处黄河北岸。因为“魏”与“巍”音近,象征着美名,谁不希望自己的名字美好呢?这个魏在西周时期存在了几百年,直到春秋初期的公元前661年,晋献公灭掉了它。
在姬魏灭亡之后,又有一个新的姬魏崛起。周文王除了周武王和周公旦这两个著名儿子外,还有个儿子叫姬高。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灭商后,将姬高封在毕地,称为毕公高。毕地位于今天陕西咸阳,和魏并无太大关系。几百年后,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在晋国做官,晋献公灭掉姬魏后,将毕万封在魏地。后来,大家熟知的战国魏国就是毕万及其后代所创建的。毕万的儿子魏犨跟随公子重耳流亡,回国后封为大夫,世代显贵。公元前453年,魏、韩、赵三家联合消灭晋国六卿中的智氏,最终三家分晋,魏国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封号,从而登上历史舞台。
展开剩余75%魏国在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夹在秦、赵、齐、楚之间,虽然周围敌人众多,但魏国曾一度称霸。尤其是在吴起的领导下,魏武卒曾打到黄河西岸,成功压制秦国。然而,魏国由于四面受敌,分兵防守,加之庞涓面对孙膑的两次失败,国力逐渐衰弱。最终,公元前225年,魏国被秦国一举消灭。
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,一直到汉献帝刘协时期。建安十一年(206年),曹操在中原地区统一了北方,并在建安十八年(213年)获得汉献帝的封号,成为魏公,管辖冀州(现在河北一带)的魏郡、赵国等十个郡。曹操选择以魏为国号,并且将统治中心迁到邺城,这里正是战国魏国的旧都,也是汉魏郡的所在地。曹操的决定并非偶然,因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谶语,“代汉者,当涂高也”。这一句话的解释,曹操借用其中的“魏”字,巧妙地为自己的统治找到了合法性。
在曹操去世后的265年,司马炎通过篡位建立了曹魏政权,但不到百年,魏国便开始衰退,最终在350年,冉魏的冉闵正式称帝,国号“大魏”。冉魏之后,翟魏在388年建立,但这些魏国并非长久,先后被前燕和后燕所灭。
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,最初的国号并不是魏,而是代。代国存在于今内蒙古和山西交界一带,在376年被前秦灭掉。拓跋珪之后,基于统一的目标,他将国号改为魏。改国号的原因之一是,代国作为一个偏远的地方,难以吸引中原的士大夫支持,而魏则代表着更广阔的政治意义。拓跋珪也巧妙地利用魏这个名称来加强他推翻东晋的合法性。北魏的国号魏一直沿用,直到534年才分裂成东魏和西魏,西魏于557年被北周所取代。
六十年后,又有一个魏国在中原出现,那就是隋末的魏公李密。李密曾一度有可能统一天下,但最终失败,由李渊笑到最后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,李密在魏郑大战中被王世充击败,随后投降唐朝,最终被杀。李密的魏国之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虽然在五代十国时期,后梁的朱温建立的梁朝也与魏有联系,但这时的魏已不再是独立的国家,而仅是国名的一部分。朱温的朝廷定都汴梁(今河南开封),该地曾是战国魏国的都城大梁,因此,五代的魏唐晋汉周也可称为魏唐晋汉周。
发布于:天津市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